联系人: 张生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23-4567
邮箱: www.depulongcj.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统联精密是一家专业的精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密度、形状复杂、性能良好、外观精致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简称“MIM”)精密金属零部件,产品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触控电容笔、智能穿戴设备、航拍无人机等消费类电子领域。
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公司在MIM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材料为延伸,不断进行工艺融合,业务逐步向其他制造工艺如激光加工、CNC、精密注塑等加工工艺进行拓展。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是一种将金属粉末与一定的粘结剂的增塑混合料注射于模型中的成形方法,是将传统粉末冶金工艺与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近净成形”技术。
目前,公司收入规模在国内 MIM 企业中排名在前十,已成为苹果、亚马逊、大疆、安克、影石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合格供应商,并与富士康、捷普科技、吉宝通讯、铠胜集团、领益智造、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深耕精密制造领域,以工艺创新驱动发展,五年即完成科创版上市:2016年6月,公司成立。
2016-2017年,公司通过工艺创新,以技术挑战型研发产品为契机,切入苹果及大疆供应链;
2018年,公司MIM精密零部件业务拓展至智能穿戴领域,营收突破“亿元”大关,且通过持续的工艺、设备迭代,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2019 年凭借综合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亚马逊、安克创新的合格供应商,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公司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拓展其他精密制造工艺业务,继续做深做透大客户;获得软银D轮融资;公司的“粉末注射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于科创板成功上市;2022年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名单。
高管团队行业技术背景雄厚,高效协作提升核心竞争力:董事长及高管曾任职于比亚迪、富士康等行业巨头,积累丰富技术经验。
核心团队成员具有十五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共事十年以上的经验,凝聚力强、沟通成本低、执行力高。
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为消费电子领域创新驱动型客户,对研发响应速度和效率提出高要求,公司快速决策,高效协作,围绕客户、质量、技术等核心关注点,合理调配资源,迅速响应,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研发团队融汇不同行业的研发经验,能够对MIM产品的研发及制程工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及不同视角的解决方案;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有和国际大客户合作的经验,能顺畅和客户沟通,为客户快速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300万股的限制性股票,其中激励对象包括公司公告本激励计划时在上市公司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等,激励目标为以21年的营收或者净利润为基础,22-24年营收或净利润增速为40%/80%/120%,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公司忠诚度。
守“正字”,争“一流”:公司依托身研发实力和丰富的 MIM 生产制造经验,坚守以“向上之志、舍得之道、敬畏之心”为内涵的“正”字文化,秉承“守正、向善、务实、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以“成为世界一流精密部件制造商”为愿景,以“创新改变世界,精密成就美好”为使命,不断开拓进取,致力于使公司成为世界领先的MIM产品制造商及多样化精密零部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的研发中心实行“市场化、流动化、联合化、竞争化”的开放运行管理方式,并建立“技术领先、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创新体制及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公司研发团队融汇不同行业的研发经验,能够对 MIM 产品的研发及制程工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及不同视角的解决方案。
据公司2022年半年报披露,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69项,累计获得授权的专利为50项,其中包括1项国际专利,涉及外观产品、原材料、工艺创新、模具等。
2017-2021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高达133.74%,22H1公司开始对大尺寸MIM、转轴加工工艺、医疗器械方向其他精密金属加工工艺等增加研发投入,为布局新业务做储备,继续加大对钛合金材料应用、特殊性能结构件、复杂工艺及自动化及自动化升级改造的投入,研发投入同期增长27.46%。公司研发费用占比稳定维持在10%左右,优于同业水平。
公司成立伊始便确立了大客户服务战略,重点服务大客户,与客户形成良好、持续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公司收入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提高技术能力。
凭借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公司已成为苹果、亚马逊、大疆、安克、影石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合格供应商,并富士康、捷普科技、吉宝通讯、铠胜集团、领益智造、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CNC加工。此外,下业产业发展及竞争格局也导致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
公司的主要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消费电子领域竞争较为激烈,终端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对上游产业的技术要求较高。
除海昌新材外,公司大客户集中度超出同业水平,2018年高达87.99%,公司对客户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拓展优质新客户,2021年客户集中度已降至73.93%。
1)受芯片短缺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未完全释放,导致公司产能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固定成本无法摊薄;
3)2021年企业外销占比61.46%,公司产品直接出口主要以美元等外币进行贸易结算,汇兑损失增加;
1)MIM精密金属零部件相关业务收入金额为1.5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2.16%,较上年同期增长23.68%;在消费电子行业功能升级、集成化、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下,适用于小尺寸、复杂结构、材料适用性广的MIM精密结构件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新型消费电子市场火爆,折叠屏需求旺盛,MIM作为折叠屏核心部件铰链的主要零部件工艺,其市场规模也有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2)其他精密金属零部件相关业务收入金额为0.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4.68%,较上年同期增长126.17%;
毛利率稳定,三费控制良好,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依靠工艺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控制产品良率,不断地进行自我迭代,为公司实现较高毛利率奠定坚实基础。
22H1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较大量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处于量产初期,产能、良率、效率均尚在爬坡和提升阶段。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速稳定。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是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集合了塑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化学、粉末冶金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等多学科而成的一种零部件新型“近净成形”技术。
它可以利用模具注射成形坯件,并通过烧结快速制造高精度、高密度、三维复杂形状的结构零件,能够快速、准确地将设计思想物化为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特性的制品,并可直接进行大批量生产。
MIM技术结合了塑料注射成形和粉末冶金等方法的技术优点,不仅具有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工序少、无切削或少切削、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粉末冶金工艺制品材质不均匀、力学性能低、薄壁不易成形及结构复杂的主要缺点,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小型、精密、三维形状复杂以及具有特殊要求的金属零部件的制造。
主要优势为“SCVP”:良好的基础性能(Strength)、适用于复杂结构(Complexity)、大批量生产(Volume)、比较成本优势(Price)。
近年来,在电子、汽车、医疗、五金、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带动下,全球MIM市场稳健增长。根据 Maximize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6年全球MIM市场规模为24.6亿美元,2018年市场规模增至28.7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52.6亿美元,对应2021-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8.49%。
未来,在电子产品快速增长以及MIM制造零部件对传统工艺制造零部件替代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球MIM市场仍将保持向好发展。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中国MIM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自2012年开始,我国 MIM行业开始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钢协粉末冶金分会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 MIM 市场规模增加至73亿元,同比增长9.0%。根据立鼎产业研究中心预计,2026年MIM市场规模将达到141.4亿元。
从下游应用来看,中国MIM的市场应用主要分布在消费电子领域,2020年手机继续保持着最大份额但略有下降,电脑、智能穿戴及涉军工类产品占比则大幅度增加,医疗及汽车类产品略有上升,五金机械类产品则明显下降。
以销售额为基准应用领域占比:手机56.3%,智能穿戴11.7%,电脑 8.3%,五金(包括机械)6.9%,医疗4.5 %,汽车 3.5%,其它(包括军工)9.3%。
MIM当前在消费电子行业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折叠屏、VR/AR、智能眼镜及Type C接口标准化等新需求进一步打开MIM的行业空间。
苹果公司自2010年开始使用MIM零部件,并不断拓展、引领MIM的使用范围,电源接口件、卡托、摄像头圈、按键等MIM零部件在手机上的成功应用,成就了中国MIM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向更加轻薄化发展,这些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也将更加精密化和复杂化。在此背景下,MIM工艺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广阔。
2.1.1. 大客户产品MIM件渗透率逐步提升,Type C贡献增长新动力
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新机型iPhone依然强劲。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2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8亿部,同比下降9%,而苹果于9月初发布iPhone 14,需求强劲,成为唯一实现增长的厂商,出货量为5300万台,同比增长8%,而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也成为前五大厂商中份额实现年增长的唯一厂商,年增长率高达36%。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需求放缓,iPad份额稳居第一,MacBook实现强劲增长。据IDC公布数据,2021年全球平板出货量达到1.68亿台,苹果以34.2%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出货量达到了5780万台,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2Q3平板电脑整体市场规模下降16%,而由于iPad全线价格有所上涨,ASP推升至483美元,出货量同比下降14%,但市场份额仍然有所增长,以39%的市场份额创9年来新高。
在笔记本电脑方面,22Q3全球笔记本出货量同比下降15%,在前七大PC厂商中,苹果是唯一一家实现正增长的厂商,受益于积压订单的交付、新M2芯片组的MacBook在多地区推动销量,该季度出货量达到810万台,同比增长26%,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0.8%,近五年新高。
在提升传输速度与充电速度的动力驱动下,苹果MacBook及iPad、充电器或读卡机等周边产品均陆续放弃Lightening而使用Type C接口。今年全系iPad已进行此项转变。
10月24日,欧理会最终批准,从2024年底开始,所有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接口均采用Type C接口,预计苹果将有更多的产品线转用Type C接口,其中iPhone有望成为最主要的MIM增量点(iPhone14仍为Lightening接口)。
目前,苹果现有Type C产品的精密结构件技术方案主要采用的MIM技术,未来新产品采用MIM方案概率较大,MIM精密结构件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iPad基本盘巩固优势、优化工艺,iMac已切入,并有望把握Type C风口进一步拓展产品线。
以现有大客户为例,从应用终端来说,公司以MIM为韧,切入苹果链,最开始进入的是配件领域,如Apple Pencil,后逐步拓展至iPad(平板电脑)、MacBook(笔记本电脑)、iMac(台式电脑)领域;从制造工艺上来说,公司凭借工艺创新,依托突出的综合技术能力,延伸至激光切割、CNC业务。
期待公司后续新工艺带来的供应料号提升、同时有望把握Type C风口进一步拓展产品线. 智能穿戴设备为MIM产品创造可观增量
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耳戴、腕带、头显等,除高精度外,对亲肤性、抗腐蚀性、防过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MIM受到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欢迎。
目前安卓系智能手表已经大量采用MIM零件,苹果手表也开始切入MIM,由此展望MIM在可穿戴设备中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据IDC数据,2022Q2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857万台,同比下降23.3%。随着元宇宙爆火,VR/AR产业正跨越低谷,迎来反弹,据VR陀螺研究院预计,2022年-2026年VR出货增速约为86%,到2026年,全球VR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随着未来AR/VR设备快速上量,有望带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MIM市场空间上行。
折叠屏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细分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2019年全球折叠手机尚不足百万部,DSCC显示2020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310万台,同比增长454%,成为高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个细分方向,手机巨头正大力投入折叠屏机型的研发,随着三星、OPPO、华为、小米、荣耀先后发布多款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终端逐渐成为消费电子的热门赛道,而苹果拥有折叠屏有关多项专利,也在布局折叠屏手机。
转轴铰链是折叠屏手机的核心精密组件之一,而MIM作为转轴铰链的主要零部件工艺,其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折叠屏可分为外折、内折、多折、卷轴、上下折等多种折叠方式,此前制约折叠屏手机放量的阻碍包括机身厚度、手机闭合程度、折痕效果等问题,折叠屏转轴铰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零部件,需要兼顾重量轻、尺寸小的性能要求,还要保障折叠屏功能稳定、可靠,需具备至少 10 万次以上的开合寿命,MIM工艺具备材料选择范围更广、产品复杂程度更高的优势,完美契合折叠屏手机转轴铰链需求。
目前有三种铰链技术,U型铰链简单易有折痕(三星),外折铰链可实现0-180°自由翻转(华为Mate X系列),水滴型铰链工艺复杂但折痕小(华为Mate X2、OPPO Find N、荣耀Magic V)。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2Q1 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销量为67万台,同比增长391%,环比增长152%,预计2022年国内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25%,达到270万台。每个铰链所需MIM件需求高达上百个,假设铰链MIM单机价值量为300-500元,预计国内折叠屏铰链MIM市场空间为78-130亿元,未来应用潜力大。
国产汽车MIM件渗透率不足,潜力大。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产汽车市场MIM件潜力大。
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24.2和2,197.5万辆,同比增长7.9%和4.6%,增速平缓。目前国内MIM在汽车市场应用相对较少,北美、日本、欧洲应用相对较多。北美、日本、欧洲粉末冶金零件单车用量分别为18.6kg、8kg、7.2kg,我国仅为4.5kg,这也预示在下一阶段,我国国产汽车MIM零件产品市场潜力大。
作为一种无切削的金属零件成形工艺,MIM 工艺可大量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减轻零件重量,有利于汽车实现轻量化及减少环境污染,因此 MIM 工艺受到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
目前,MIM已用于生产汽车形状复杂、双金属零件以及成组的微小型零件,如涡轮增压零件、调节环、喷油嘴零件、叶片、齿轮箱、助力转向部件等。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的收入自2015 年3.2万亿元攀升至4.9万亿元,未来如MIM 在该领域有1%的渗透率,国内 MIM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市场空间将超过490亿元。
精密医疗器械的配件需满足小型、高复杂度、高力学性能等要求,需多个独立部件机械配合,传统的机械加工费时费力,MIM技术可将许多独立的部件做成一体,减少零件数量,节约开发时间,该技术已用于牙齿正畸形托槽、外科手术工具、膝盖植入零件、助听器声管等医疗器械设备。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同比增长20.61%,市场规模达到7648亿元,2021年增速有所放缓,但同比增长速度仍达到16%左右,整体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MIM尚未完全渗透医疗器械市场,而该市场附加值高,量大,可预见制造成本低、产量大的MIM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发展潜力大。
公司对汽车电子、医疗器械方向等增加研发投入,目前相关在研项目有“高强合金新材料3D打印工艺”“金属粉末注射成形贝塔钛合金工艺”和“MIM钛合金高光抛光”半岛电竞,为后续布局新业务做技术储备。
公司已取得了汽车和医疗产品相关的生产资质半岛电竞网站,在汽车方面现有的产品为汽车换挡旋钮,已为国内知名车企吉利的tier1厂商进行供货,在定制化高端产品上可能实现突破。随着公司发展及长沙生产基地的投产,公司的产能将得到扩充,产品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丰富。
在工艺开发过程中,不同工作背景的研发工程师通过思想的碰撞、实验,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建立了自身核心技术护城河。MIM制造工艺流程较长,涉及多个制程,公司从喂料、模具、后处理、自动化等全流程进行自主研发,实现突破,自成立以来,不断地自我更新迭代,巩固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针对不同金属粉末进行粘结剂的配比实验,通过对不同配比喂料的性能验证,来筛选合适的粘结剂及优化配比方案,并通过不断混炼验证,制备出满足生产需求的喂料,从而掌握配比技术,满足MIM生产需要。
公司通过持续的投入,目前已在316L、304L 以及17-4PH 三款牌号的喂料上具备了自制能力,且已掌握钛合金喂料开发技术,相关发明专利“一种钛合金金属粉末注射成型喂料及其制备方法”已取得授权。
公司自成立之初,即设立子公司,组建自己的模房。在模具设计方面,公司推行全3D 设计,应用设计标准化管理、设计图面数据库管理等措施,确保模具开发的成功率及效率、缩短开发周期。精密模具制造方面,公司掌握业界顶尖的高速铣削加工技术(HSM)、零损耗超火花放电加工技术(EDM)、超精密电火花镜面加工技术,综合模具制造精度可达±0.003mm,先进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为MIM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良率提供保障,是公司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塑、脱脂、烧结等工序的外协产量降低,后处理工艺逐步转向自制:为应对产能不足,公司将部分将注塑、脱脂以及烧结工序合并进行外协,2020年,随着智能制造的正式投产,注塑、脱脂、烧结等工序外协占比已经下降至5.30%,2021年上半年,公司烧结工序已经全部转为自产。后处理工艺包括整形、CNC、攻牙、喷砂、镭雕、抛光、研磨、清洗、PVD等工序,其中公司可自制工艺包括整性、喷砂、研磨以及CNC。
自动化逐步渗透,部分产品实现全制程自动化:公司自成立之初即设立了专职的自动化设备部门,在合理化、优化、标准化相关工艺制程的前提下,结合产品及工艺特性实施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依赖人工、自动化程度低的难题,进一步提升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实现效率及良率的提升。
公司在逐步实现产品的连线自动化生产,部分产品已实现全制程的自动化。目前,在自动化设备开发技术方面,公司拥有MIM生胚加工与自动分类移转技术半岛电竞、物料的自动摆盘及转移的生产技术、不锈钢精密零部件视觉与机器人联动矫形技术、磁力研磨后磁针与产品自动分离的技术、复杂结构精密零部件影像与激光联合的高速检测技术等。
1)公司顺应客户新增的产品线需求,新增激光切割、CNC等设备并布局规模化产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工艺选择和解决方案,紧贴客户发展路径;
2)加强对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丰富技术储备,并加快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落地,以培育及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3) 公司持续工艺创新,不断在升级迭代工艺制程、设备及自动化,较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均质性。
公司有望在深耕原有大客户的同时,持续拓展老客户新产品、新客户老产品、新客户新产品,未来潜在新领域空间更大。
公司坚守精密制造领域,在稳定发展MIM业务的同时,逐步形成以MIM精密金属零部件和其他精密金属零部件两大业务板块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公司积极加快长沙MIM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的建设进度,为满足下游潜在市场需求布局新业务,进一步释放产能。截至22H1其他精密金属零部件相关业务收入金额为0.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4.68%,较上年同期增长126.17%。
1)公司精密零部件业务:随着在国际大客户处产品MIM件份额持续提升及新产品单机价值量提升、我们预测公司MIM业务22-24年营收分别为3.5、4.6、6.9亿元,毛利率预计为45%/46%/46%,其他金属工艺品22-24年营收分别为1.7、3.5、5.2亿元,模治具及其他业务有望保持。
2)虽然其他金属件等产品毛利率略低,但随着整体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及规模化优势,公司毛利率有望基本保持稳定,22-24年毛利率预计为39%/39%/40%。
3)随着持续投入及规模经济效应的体现,公司22-24年销售费用率保持为1%,管理费用率为10%/9%/9%,研发费用率为11%/10%/10%。
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8、1.4、2.4亿元,可比公司长盈精密、精研科技、福立旺、东睦股份(国内领先的精密结构件厂商)、立讯精密(果链重点企业),22-24 PE为64/18/13倍,公司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28/19/12倍,公司未来三年营收、净利润有望保持50%以上增速,我们给予公司23年30倍PE,对应目标市值43亿元。
(1)大客户订单不及预期:国际大客户占公司业务收入超70%,可能存在由于公司研发、方案等未能跟进大客户新品及大客户自身新品方案、销量等不及预期影响公司营收及利润风险。
(3)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公司在长沙等多地新建产能,可能存在因为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响产线建设、产能爬坡等风险。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