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竞

国家级技师苗俭:凭着工匠精神技校生也能加工半岛电竞入口航天精密机械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11-05 07:05:26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苗俭喜欢简洁地形容自己的工作经历: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编程和工艺工作。对于亲友来说,这个从19岁技校毕业到34岁成为国家级首席技师的女子,因为一直从事导弹雷达关键部件的加工工作而显得神秘。而在苗俭自己看来,从踏入技校大门开始,自己走的就并不是一条寻常人看来的“成功道路”。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双工种高级技师,苗俭的故事并不是一直励志的。

  初中毕业时,一直是班干部的苗俭中考没发挥好,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苗俭从不讳言那次“失败”对自己的打击,上世纪90年代,上一所好高中,考一所好大学,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苗俭因为这次考试结果感觉懊恼。

  多年以后,苗俭曾发出这样的感悟:“有多少人能按自己的理想来学习择业呢?我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技术的。”收到上海市劳动局第二技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苗俭看到上面写着“铣工班”三个字,对其中的铣字的含义还是一头雾水。

  进入技校后,她所在的铣工班一共有50多名同学,只有很少几个女生。“1990年代工人的工作并不吃香,而且听大人说‘铣工行’是男性的特长,女孩子是学不精、半岛电竞入口做不久的。”苗俭坦言自己曾一度陷入对未来的迷惘中,甚至对学习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当时,带教老师朱红新发现了苗俭的小情绪后,把她带到实习车间,现场表演了一段绝活:一块粗糙的铝合金就在老师的手上奇迹般地变成了光滑的六面体。朱红新告诉她,作为女性一样可以有精湛的技能,而且还可以有着男性所没有的细心和耐心。在朱红新的指导下,苗俭逐渐掌握了铣加工的基本技能,当一个个合格的练习件从手中诞生时,她感觉到工作的乐趣。那一年,苗俭战胜了所有的男同学,取得了校铣工竞赛第一名。

  1994年,数控行业在技校的教学中还是十分新鲜的课程,苗俭所在的学校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12人进行数控知识的培训。虽然那时的竞争非常激烈,但苗俭通过层层考试,从全校200多名学生中胜出,成为12人数控精英班的一员,还当上了班长。

  可是,苗俭所有的努力,在毕业分配时被泼了冷水。当时的用人单位招聘技工都想要男生。班里的男生早就被抢光了,成绩最好、又是班长的苗俭成为最后几个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之一。当时,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也打算招收一名男生来做铣工,因为寻找不到合适对象后,在班级老师的推荐下,开始考虑成绩优异的女孩苗俭。苗俭向招聘专员表态:“男孩子能干的,我也能干。”而在同学们看来,苗俭是被“降级”分配了,因为苗俭以一名数控专业中级工资质的优秀生身份毕业,却找了一份在一线辛苦劳作的铣工工作,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白废了。

  走上铣工的工作岗位,苗俭心底也有过失落。“一个女孩子成天与沾满油渍的机器打交道,一辈子怕都不会有出息了吧!”苗俭说,这是当时初出茅庐的自己真实的想法。

  刚进车间时,就连直接带教的师傅也觉得,一个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上海女孩,在铣工这样一个技术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上坚持不了多久。上世纪90年代的工作条件还远远不能和现在比,车间里没有空调,苗俭夏天要在30多度的环境中工作,几乎每天洗桑拿。而冬天,即使气温再低,为了更好的手感也必须直接拿着冰冷的金属件操作,而不能戴手套。苗俭同班的女同学,有的一毕业就改行,有的坚持了几年也换到轻松的岗位,因为大家都清楚在这么辛苦的行业里,女生本来就是招聘里“搭配”进来的,只有苗俭在一线年,伴随着冷却液在手上留下的污渍、操作中飞溅出的铁屑和双臂上大小不一的烫伤。

  多年以后,老同学还时不时地会聊起她当铣工时的艰辛:“你亏死了,在普通设备上荒废了这么多年。”而苗俭并不认可“荒废”这个词,上班时,她认真地跟随师傅学技术,仔细观察,潜心揣摩,下班了以后脑子里还在回放师傅口述的技巧,一定要弄个明白。当时电子所加工的航天产品中有一个零件叫做“翼板”,它需要铣工在不锈钢材料上完成五条圆弧筋板的加工,还有平衡试验小于2克的技术要求。如今,用数控加工这种零件相对比较容易,而在当时没有数控设备的情况下要靠铣床近20次的装夹、定位才能完成,而且不锈钢材料较难切削。以往这种难度的任务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承担的,但车间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苗俭。苗俭反复琢磨,并结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改进,提高重复定位的精度和装卸时间,同时修磨合理的刀具角度,提高加工性能和效率,终于让自己加工的零件合格率达到100%。

  当铣工时,一名40多岁师傅的求学经历触动了苗俭,每周她都会看见师傅提着20多斤重的工具箱,花上近两小时到上海的东北角赶到西北角,参加“实操”补习班备考高级工。回到厂里,其他人休息时,师傅却在埋头做习题。

  苗俭也给自己树立了职业规划目标,1996年,她考入了上海机电职工大学数控专业大专班,2004年11月,她考入同济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班,圆了大学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单位引进了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中心,设备上遍布的英文标志以及厚厚的软件资料吓退了不少操作能手,领导经再三考虑,最后决定让24岁就成为技师的苗俭独立承担操作数控机床的任务。

  在从事数控加工的4年时间里,苗俭在27岁时破格被评为铣工和数控加工双料高级技师,加工了大量高难度复杂零部件。航天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很小的误差都可能带来重大的失败,容不得半点疏忽。而且,产品加工任务往往都是国家急需的装备,时间进度非常紧张,有时候从任务下达到完成任务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尽管当时年轻的苗俭已经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但她更看重的是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难题。

  航天产品照射器天线模胎是一个重要型号的主要产品,由于该模胎是庞然大物,超出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常规思维无法完成加工,苗俭经过仔细测算,利用现在的设备大胆采用了多刀具分段加工的方法。为了提高加工程序的计算精度,苗俭在不断摸索后,终于实现多个软件结合使用,成功编制出高效的加工程序,保证了模胎曲面精度。

  在某雷达地面制导站中,频率综合器盒体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性能指标。在加工该部件时,需攻克薄壁、易变形的难关。没有现成的刀具,苗俭对刀具进行摸索改进,同时想办法降低切削力及切削热的产生,既提高了刀具寿命,又解决了加工中零件变形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加工合格率。在加工一个副反射板时,针对体积大、质量轻这一薄壁零件加工与非金属材料的测量难关,苗俭与工艺师们齐心协力,自制测量工具,优化加工参数,最终按时保质完成了生产任务。

  如今的苗俭历经岗位变动,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这也是国家级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苗俭的工作室主要承担着中国航天星、箭、弹、船、器等产品中控制系统零部件的精密机械加工任务,而苗俭一直希望,这个工作室能摆脱仅仅是一种工作形式的狭隘定义,探索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全覆盖“联动式”技能人才管理新模式,逐步升级为一个集学习、交流、培训、技术攻关为一体的工作团队。

  近几年来,苗俭还主动担任了研究所的铣工和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她带出来的徒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2人获得2004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学生组优秀奖,3人代表上海市参加2010年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在一次技能大师的资助大会上,苗俭被评委问到,她的成长经历是否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苗俭在思考后回答,自己得到的荣誉和奖励很多,这也越来越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技工的重视,但是光靠重视还是不够的。当时,苗俭向台上的嘉宾提出问题:“你们会第一志愿会让孩子去报考职校吗? ”苗俭记得,大家当时都笑了,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告诉大家,虽然自己取得了成功,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是如果要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技工的氛围,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不是光靠树典型就能做到的,我到德国去参观的时候,很羡慕他们,学生在十五六岁时会按照他们的兴趣来分流,职业教育做很到位,不同的工作岗位没有三六九等,都是真正地凭技能赚取报酬。很多德国人的别墅,会有一个房间布置成一个作坊,业余也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技能的工作。”苗俭坦言,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孩子几乎全部奔着高中、大学,似乎只有成绩很差才可以去考职校,实际也是职业教育的误区。而在与中职教师的沟通中,她也注意到很多教学模式偏向应试教育。“以前,我们在技校一个星期学理论,一个星期实操,三年读书里两年在机床上干活。现在的学生同样考中级生,实操只要八周时间,而且机床也不是一个人一台,而是两人三人一台。实践时间很短,要保证合格率,往往是盯着试题在反复做,有的学生只会做这一种材料,只会用一个刀具。因为在学校就轻松考出中级工,高级工,毕业后学生都希望从事电脑编程的岗位,看不上一线的工作。”“苗俭坦言。

  “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想应该是敬业和认真这两个词,而它一定要来自于兴趣和热情,来自于整个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让更多人愿意主动选择工匠的工作岗位。”苗俭说。

国家级技师苗俭:凭着工匠精神技校生也能加工半岛电竞入口航天精密机械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